搜贴子 搜作者(贴子) 搜作者(回复)
温州家教网首页 | 
社区首页 > 教育新闻 > 浏览
楼主
建大厦 育大师 弘大爱 ——区域教育发展的温州版本
■林卫平

一流的教育,不仅要有“大厦”,还要有“大师”,更要有“大爱”。如果说,学校建设是前提,师资建设是关键,那么,弘扬“大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从“大厦”到“大师”,再到“大爱”的三次跨越、三个工作重心的转移,是温州建设教育强市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更是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题中之义。

建设“大厦”,加强学校基础建设

一抓布局规划。1997年,温州是浙江省最迟通过“两基”验收的地区之一。为了摆脱落后局面,温州“九五”期间率先在浙江省制定实施《温州城市教育设施规划》(1998年)、《温州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1999年)。仅《温州城市教育设施规划》所列入的新建项目就有202个,涉及用地8421亩,这些规划图上的“学校”今天一个个变为美丽的校园。

10年前,有人说我们是教育的“圈地大王”。但是今天回头看,如果没有10年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预测,没有对今天教育的优先超前规划,要解决在新形势下调整学校布局规划,解决就学难问题,简直无法想象。2006年至2008年,我们为了适应城市化进程重新修订了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08年,温州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的决定》,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温州教育发展的路线图。

二抓基本建设。市本级加快以“面向21世纪现代化名校”为龙头的学校现代化建设,按照“新办学校上规模,创全国、全省一流;城区老校上档次,出教育精品”的办学思路,制定实施教育发展规划。短短几年,市本级基本建成温州中学、温州二中、温州市实验中学、温州市实验小学、温州外国语学校、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温州特殊教育学校、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等10所面向21世纪现代化名校。

市本级还加快了老校改造和新校建设的步伐,建立了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温州市第五十一中学、温州市第五十二中学、温州市第五十六中学、温州市第五十八中学、温州市绣山中学、温州市籀园小学;搬迁温州市第七中学、温州市第十一中学、温州市第十二中学、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改造了温州二中海坛校园、温州三中、温州市实验中学、温州十一中。

县(市、区)以重点中学(县中)建设为龙头,推动学校建设发展。迁址新建瑞安中学、瓯海中学、苍南中学、洞头第一中学、乐清中学、泰顺县第一中学、平阳中学、永嘉中学、文成中学新校园,创办温州市龙湾中学,大力发展优质和特色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以重点中学为主体的优质高中群体。以城镇中心学校建设为重点,优先抓好城市化进程中的配套学校建设,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加快薄弱学校、危旧校舍改造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1998年到2009年,全市撤并微型学校1789所,改造薄弱学校1115所。温州市政府从2006年开始,设立总额为6000万元(首年为5000万元)的农村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并安排大部分资金,连续3年实施“新农村新校园工程”,改造农村薄弱学校,为教育办实事。

各地还组建教育集团,推进名校战略,鼓励名校带民校、名校带新校、名校带弱校、名校带“农”校(指农村学校)、民校创名校,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初步形成了以示范(重点)学校为主体的优质学校群体。

此外,市本级还积极建设打工子弟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等。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22.33万人,占全市24.6%,入学率达到99.98%。在合并温州聋校、温州盲校、温州新码道学校、乐清特校和永嘉聋校的基础上,建成集教育、康复、培训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公立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该校占地185亩,投资1.6亿元,办学规模102个班。学校下设启明部、启音部、启智部,还有康复中心、职教中心、资源中心。目前,全市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9.34%。除特殊天赋儿童少年学校外,温州市各类教育类型基本齐全,规模基本满足。

培育“大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解决好“有书读”问题之后,我们着力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并将师资队伍建设置于核心地位。

一抓培养培训。我们提出“专家引领、名师示范、同事互助、关爱教师”的师资总导向,开展“教师素质年”活动。以校本培训为主渠道,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推进分层分批轮训计划,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水平。进一步加大对教育行政干部、校长、骨干教师和班主任的培养培训力度,实行“上挂下派外派”等方式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01年成立温州市教师教育院,积极探索培训模式,采用专家、学者、教授客座讲学,导师结对发展,学科组班探索,远程信息共享等培训形式,同时与国内外著名高师院校和科研机构密切联系与合作,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校长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作出了积极努力。

近10年来,温州市教师教育院已组织各级各类骨干教师、校长培训班近1100个,约有75000人次参加了培训。为了改变温州教师研究生学历不高的状况,我们坚持“借梯登高,借力发展”的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原则,借“国外力、高校力”,选派优秀教师和校长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培训,支持中小学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教育硕士、博士学位。现在,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4%、98.9%、98.7%、96.5%、87.3%,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含在读)学历比例达到5%,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5%。

二抓评选激励。激励比惩戒更有效。我们从构建“三层次”(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学科骨干教师三层次梯队的骨干教师队伍),到实行“三奖励”(新闻奖教金、师德楷模奖、终身班主任奖),再到推出“三制度”(中小学校长工作目标考核奖制度、骨干教师学年度工作考核奖制度、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学年度工作考核奖制度),多渠道、多方式激励教师成长。

从2004年开始评选首届名教师、名校长和享受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以来,全市“三层次”骨干教师错年评选,已评选两轮,共评选培养市级名校长19名,名教师100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30名,“三坛”教师1000名,学科骨干教师2200名,全市初步形成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激励机制。此外,通过举办名师大讲堂、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大讲台等活动,切实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积极通过成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举办学校办学思想研讨会等途径和平台,推出一批在温州、浙江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教育家和教育教学专家。让教育家和教育专家引领温州的教育教学,切实提高温州的教育教学质量。

弘扬“大爱”,推进教育内涵发展

在我们看来,“大爱”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内涵:一是学生层面,侧重在教育教学上,要坚持以生为本。要包容学生的差异,如天赋高低、成绩优劣、地域区别、家庭贫富等,当前主要要兼顾城乡差异,让农村的孩子和城市孩子共享优质教育成果,给予弱势教育群体更多的关爱。二是教师层面,侧重在学校管理上,要坚持以师为本。教职工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学校作出每一项决策,都要考虑教职工的具体情况、素质、认识等。要思考决策的可行性、操作性,要符合教职工的实际情况,不损害教职工的利益,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教职工的发展。三是学校层面,侧重营造宽松宽容、和谐合作、沟通发展的师生关系,包括领导和教职工、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各种关系。这是“大爱”的关键所在。学校良性发展要有良性“气候”,这是“小气候”。四是教育层面,侧重在争取全社会对教育的支持,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以及教育对社会的知识和人才回馈,坚持教育为本,倡导尊师重教。这是办好学校的前提条件,也是学校良性发展的“大气候”。

总而言之,“大爱”精神的根本是爱学生,即关注学生的前途命运,关爱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高度负责。“大爱”的宗旨就是要提高教育教学总体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是关爱每个学生的发展。教育已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它已经面向全社会。我们坚持面向所有学生,不断创设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特别关注贫困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和学困生的受教育权利。联合团市委、慈善总会等单位开展爱心结对助学活动,努力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资助全覆盖,扩大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资助面。努力完善义务教育学校贫困生档案及资助制度,特别关注学业成绩后20%学生的分布及成因,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帮助和促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断进步。

二是关爱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抓好“三课”:课程、课堂、课外。在课程建设和管理上,加强课程管理,开好必修课程,开齐选修课程。加快特色学科和示范专业建设,研发地方专题课程及系列校本课程,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结合学生愿望、学校期望和教师特长,努力构建以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为根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选修课课程体系,加大开设高中选修课的力度。在课堂教学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育技术,密切师生关系,优化教学过程,不断创造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总结推广温州中学探究性教学、温州市实验中学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温州市实验小学整理课的做法和经验;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学习推广“异步教学法”,在班级授课制下实现因材施教,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场所,成为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自主发展的乐园。

在课外活动上,鼓励引导学生实践学校等校内外教育机构面向学生开放活动场所,支持引导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温州市实验小学“少年科学院家庭实验室”的成功经验。加强节日假期课外培训活动的规范管理,推进“书包减轻,作业减负”,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2002年,启动“数学家摇篮”工程,弘扬温州“数学之乡”百年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继承和创新数学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我们又推出“小数学家、小科学家、小文学家”培养计划,广泛组织开展“三大节”——体育节、艺术节和科技节,要求各地各校人人参与、班班开展。体育节和艺术节已连续坚持了20年,科技节也组织了11届,成为学生课外的盛会。

我们在学校开展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奖励学生,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有一技之长,而是让孩子通过这些活动,在增强艺术素质、身体素质的同时,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这些孩子终身受用的意志品质能得到锻炼,其意义深远。

我们还提出创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1所,给予校长和作出贡献的教师奖励10万元,并要求“一校一品牌,一校多特色”,为学校特色办学搭平台、给政策,学校设置了素质教育特色项目,我们就“三跟进”,招生跟进、师资跟进、经费跟进,以此来推进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实施,避免素质教育走向形式化。引导学校从重生源质量到重培养,从单纯注重结果到关注教育全过程,鼓励不同学校根据差异化优势实现个性化发展。

教育做得如何,评价是指挥棒。我们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高中阶段招生深化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为基础、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改革;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自主权,规范普通高中保送生、特长生招生制度和职业高中直升制度,以缓解过热的择校竞争。做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职业学校“综合学分制”评价改革工作;开展发展性学生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评价改革实验,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和教师素质提高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的功能,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
---温州教育网
作者:陈老师(189039)10-05-13 17:17回复此贴
回复内容:
百分·温州家教网 ©2003-2015